之前在〈筆記與資料庫建構|積累〉提到,為了方便讀書,整理了傷寒論宋本、金匱要略宋本、桂林古本與康平本的整合版。
那時深感整理抄寫或合編典籍對古人來說可能就是數年光陰,且由於臨床遇到的醫師風格多變,選用各個版本且卓有所成的醫師都有,遂在此放上來,並且舉例在不同版本間比較的一點小心得。
此三個版本各有優點,姑且不論真假,宋本繼承最多歷代醫家的闡釋,桂林古本有最完整的結構,康平本則是保有不同註解的模樣。其中在金匱條文的搭配上,因為桂林古本完全將金匱消化後再重新吐出來,補足殘缺不全或有疑義之處,都有金匱條文為本卻都有些改動,然疑義處看康本又見桂本之不足。
為了讓各個條文比較一目了然,做出了兩個版本,一是加入金匱後逐條比較的,最方便閱讀。
另一則是以康平段落為主,能看出康平本特色的頂格、降一格、降兩格、與旁注小注的面貌。
附檔有三:
1.傷寒論宋桂康本逐條比較(含宋本金匱要略內容)
此版本加入金匱內容,為求條文比較能一目了然,為逐條比較。
2.傷寒論宋桂康本比較(康平分段版)
此版本適合對照比較康平本內容,可看出不同型態的注解。
3.古本康平傷寒論
按康本原排版
編輯說明可見檔案內,採用版本如下:
宋:傷寒論,晉·王叔和編次,宋·林億校正,明·趙開美校刻,沈琳同校
金:金匱要略方論,宋·林億校正
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康:古本康平傷寒論,大塚敬節校正,葉橘泉重校
(經陳乾原醫師提醒桂本部分有更好的精校本(2006年民間中醫網版本),供參考)
若有疏漏仍請大家指正。另外若需要word及txt檔再私訊我。
檔案雲端
心得舉例之一
(宋)(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桂)【9.61】陽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 虻蟲三十個(去翅足)大黃三兩(酒洗)桃仁二十個(支皮尖)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康)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尿雖難,大便反易,而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宋本與桂本是「屎雖鞕」,康平本則是「尿雖難」。可見同樣的方劑,差幾個字描述的確是天差地遠的思路。也可看到不同切入理解的方向。
心得舉例之二
宋本傷寒論中共出現六處「為逆」、「此為小逆」,分別在38,44,48,76,90 ,120 ,149條,談誤汗、誤吐、誤下造成的逆證,於康平本除38條及90條外,全是小字註解(其中第38條康本至筋惕肉瞤就結束了,並無「此為逆也」四字,90條則為降二格內容)。
以往把第16條「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平常看待,結果此十二字亦是小字註解。
現推測這應是叔和讀完幫大家註解他所認為的逆證並訂定處理原則。
(依2007年《傷寒論文獻通考》錢超塵老師推測康平本小字之旁註、嵌註、兩格書寫文字為叔和之語,然感謝Tang Hongyu更正,2015年《宋本傷寒論文獻史論》錢老師已認為康平本系日本文字高手所為)
另外,「為逆」於金匱只在百合病篇出現一次,並為正文,依據上述推測,金匱中應已混雜不少註解原文並列之情形。
有趣的是,第90條,胡希恕曾提出質疑:「臨床上沒有病是瀉完還可以再發汗的,並不符合實際。」
似乎應驗了刑斌論述的:「即使無康平本,人們也能發現《傷寒論》文本中的問題。」除了各種避諱及音韻的考證方式,醫家還會透過臨床去校正,以臨床而言,似乎讀康平本與宋本並不會有太大差別,比較起來卻是有趣。
參考文獻:
傷寒論宋桂康本逐條比較(含宋本金匱要略內容)
錢超塵《傷寒論現代研究叢刊傷寒論文獻通考》
刑斌《傷寒論求真——基於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8)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 #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為降兩格內容)(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 · 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第三》
9.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補充:
1.「火逆」則出現兩次,116、118條,116宋本「此為火逆」,康本則為「火逆之也」且為小字,118 條兩本同
(116)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2.宋本平脈法中則出現「此為大逆」一次
(宋)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