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鈞老師採訪記錄

目錄

撰文:CM52高譽芳、CM53黃瑀锝
採訪:CM51沈靖芳、CM53黃瑀锝 、CM52吳芝萱、陳昱維、高譽芳、方昌威
整理:吳芝萱、陳昱維、方昌威

在求學的道路上,中醫系的學子往往比他系多了一絲焦慮。每個醫家似都有自己的道理與盲點,卻似乎又處處不能相容;諸家脈法相互爭鋒、古今本草齟齬不休,而又有現代醫學的觀點並立於中醫之外,如何拿捏、採納,求醫道之真?是以才高識廣的學長姐登高一呼,在校內成立了許多讀書會、學醫社團。多年來,中醫思路研究社帶領一批批初學中醫的迷惘小毛頭,蛻變成一群救人醫師;其靈魂人物就是繼承五代中醫家傳的老師——張維鈞醫師。然而,老師對中醫的思維並不「老學究」,反而能接納現代醫學,並使現代醫學成為他「證明中醫」的工具。這次的採訪,我們將跟隨老師的步伐,深入到中西醫的國界之極,一探兩種不同系統的交流與融合。

主題一:如何進行臨床縝密的思考

人體是個多元變數系統,臨床情況千變萬化,如何建構一個有邏輯的臨床思維及學習回饋系統,進而能執簡馭繁,從根本解決問題,是每個臨床工作者都密切關注的議題。藉由這次採訪機會,我們向張維鈞醫師請教,希望能瞭解老師縝密的臨床思維及學習回饋方法。

用藥方面

一、前言:兩個視角──用現代醫學角度再看中醫

老師的經歷成就他看中醫的角度

a27d24 e4cb8972086247beba3d61cb89783a93~mv2 d 3000 2250 s 2
(圖一) 學習經歷成就老師的兩個視角

老師家學淵源之故,從小即熟悉中醫;大學時期雖就讀藥學系,對中醫的信仰反而逐漸加深──藥學系課程多是現代藥理、生理、病理、植物化學等方面,看似與中醫藥毫不相關;但老師發現這些學門的知識,卻可以用來印證小時候學到的中醫。後來在臨床上,也得到證明:一般都認為古人擅長在大方向上說理—陰陽五行、藏象經絡、陰虛、陽虛、氣虛、氣滯、血瘀……等,在臨床使用上是蠻可靠的;但古人也發現一些藥有奇特的療效,例如桑葉治盜汗,但說不出原理,只能用理論生搬硬套,論理牽強,但其實用現代醫學來看,盜汗很多是低血糖所造成,而桑葉可以預防低血糖,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只有一個視角的缺點

有人會說我唸過藥學系後是不是就對中醫變心了?從小到大都在碰中醫,怎麼最後把西醫的觀念融入中醫裡面?

我認為,學習任何一個學門時,若只用一個視角去看待它,即使已經有成熟的系統,仍然不免有失。

像中醫的藏象、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這些系統,非常完善,用了大致上確實有效果,但遇到某些地方就不行了。中醫有兩個地方是無法迴避的缺點:

  • 第一是局部細微處──中醫擅長整體(見林),但是當遇到局部(見樹)的地方就完蛋了,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患者拿檢驗報告來請你處理白血球低、或膽紅素過高,那該怎麼辦?當然中醫整體辨證的大框架還是要顧,但這個細微之處要怎麼著手處理加減的問題?這些古代的醫書都不可能講。
  • 第二是解釋能力──中醫對整體的理論很強,大方向大致不會錯,但遇到某些問題明明是現代醫學的強項,卻是中醫的弱項,但中醫卻硬要解釋,而且每個人解釋的都不一樣,看起來都很合理,不知道要相信誰,但其實用現代醫學一下子就得到答案。以前我只會背,國中讀完傷寒,高中金元四大家也看得差不多了,大學基本上所有中醫理論都看完了,問題是我無法分辨誰的理論正確,例如傷寒金匱的註本成百上千,但大多數注解都無法完全說服我,因為只要想解釋,就解釋得通。科學思維絕對不是這樣。但這也怪不了古人,他們手上的工具就是那些理論,但今日我們已經有那麼多工具,就不應該一味守著古人的想法,而應結合兩者的優勢,不斷進步。

兩個視角的交會

我學了現代醫學和現代營養學以後,再回顧中醫,發現更有能力更踏實地去分析古人對方劑的設計,進一步發現這些設計的「絲絲入扣」,其精妙每每讓我「掩卷慨嘆」,當然也比較能夠辨認出某些方藥的使用場合,也能夠洞察古人弄錯之處。很多中醫學者排斥現代醫學,但我正是因為接觸現代醫學之後,才更懂中醫的可貴之處,更佩服古人智慧的神奇與寶貴;而且在用現代醫學瞭解原理之後,還能擴大方藥的應用範圍。例如小柴胡湯的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和現代醫學自律神經失調的消化系統障礙不謀而合,因此很多自律神經失調失眠,兼有腸胃症狀的患者,我會在睡前開立少許小柴胡湯,其安眠的效果比許多中西藥都來得有效許多,這就是因為了解現代醫學的解釋,而擴大其臨床運用。

另外,作息、飲食習慣的劇變,是現代人生病時的體質干擾因素比古時多出太多的主要因素,許多由現代醫學所建立的觀念是古書中所沒有的;而在西醫視角的幫助之下,中醫治病也能發揮地更精準。

雖然學習的過程中很難中西兩者兼顧,但我們一定要養成用中西兩個不同視角來互相檢視的習慣,雖然系統不一樣,但這可以讓兩者的優點結合。中西醫學不應該對立,它們只是分別以兩個角度來看待「同一個人」人自古至今都是人,現代的疾病,在古代也大都存在;縱使有新的疾病,也都同樣是用兩個視角去找到病因病機。中醫已經很厲害,但現在多了現代醫學這個工具就應該多加利用,但不能因為有現代醫學就把傳統中醫拋棄,因為現代醫學有很多缺點正需要傳統中醫來彌補;所以古人的東西不能全部丟掉,更何況我們已經能用西醫來證明中醫是對的。

二、用現代醫學解釋方劑──以苓桂棗甘湯為例

我舉苓桂棗甘湯當例子:「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一個人發汗後肚臍以下無端震動起來,好像快要奔豚,傷寒論說苓桂棗甘湯可以治療。我們當然可以無論如何把這句話當作信條背起來,臨證使用也是有效,但唯有你了解現代醫學後,才會懂得為何是苓桂棗甘湯而不是其他,甚至懂了原理之後能進而擴大應用。

a27d24 c4ac5960655b454db7328886645f4bdc~mv2 d 3000 2250 s 2
(圖二) 現代醫學看苓桂棗甘湯

欲作奔豚的原因──麻黃使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調

發汗後,代表先用過了麻黃發汗──麻黃刺激交感神經,進而刺激心臟快速收縮,在麻黃的藥效過後,某些人因為交感神經變得無力支撐,導致副交感神經強力運作,對於心臟本來就不好的人很可能導致心臟無力,同時腸蠕動亢進即將爆發出來,導致臍下悸,欲作奔豚的症狀。

方義 ─ 茯苓:強心,彌補麻黃的過度使用

所以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讓交感神經再度運作起來,桂枝可以達成任務。同時也要強心,而茯苓就是很溫和的強心藥;這裡不會用到附子,因為附子的強心是用在危急生命的心臟衰竭,而不是這裡的心臟無力。

(心臟衰竭是像去攀登喜瑪拉雅山,失溫快被凍死了,這時附子才夠力,一般的心臟無力茯苓就可以。在此例中吃麻黃導致心臟亂跳到無力的話,用茯苓就夠了。)

方義 ─ 桂枝:打開血管增加心臟供氧量

方中還用到桂枝,桂枝可以把心血管打開,如此心臟的供氧量會更好。

茯苓經常搭配桂枝,像是苓桂朮甘湯、苓桂棗甘湯、桂枝茯苓丸、五苓散,都是同樣的道理,讓心臟機能變好,很多症狀自然會平息。

方義 ─ 紅棗:所含之棕櫚酸為心肌營養來源

很多人認為紅棗只是補充營養,如果是為了單純補充營養,為甚麼不選擇山藥?主要是因為:紅棗中有大量棕櫚酸[1],棕櫚酸是心肌主要的能量來源,使心力源源不絕,而不是強力驅使。用藥分場合,該強則強,該溫和則溫和,這才是王道,而不是一味把最強的藥拿出來,霸道只會適得其反

方義—甘草:腎上腺作用以恢復交感神經機能

方中尚有甘草,甘草與腎上腺皮質有關,是腎上腺的用藥,交感神經的恢復同樣也需要腎上腺的幫忙。

所以我們發現,苓、桂、棗都是和心臟有關的,透過強心讓交感神經作用正常釋放;而甘草則是影響腎上腺的作用,進而輔助交感神經的復原。如此一來,苓桂棗甘合用,交感神經慢慢復甦,就能平息副交感神經的亢進。

[1] 棕櫚酸與飲食:師曰棕櫚酸實為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營養成分,許多食物中都有,若沒有這些棕櫚酸,吃再多能量還是會心臟無力。

透過現代醫學理解方劑原理可以讓應用範圍更寬廣

瞭解現代醫學以後,才能體會到這些組方用藥之漂亮,沒有比這樣搭配更適合的了。若只看「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那只能當作信條而已,懂了西醫,回頭才會發現中醫的可貴之處。但究竟古人如何開出這麼漂亮的藥方呢?我們不得而知。

對西醫的了解能夠印證中醫的病因病機,而基於對藥物核心作用的認識,我們應用方劑的範圍也會更廣;抓住基本原理(底層邏輯,又稱第一性原理)、核心原理後,可以用在所有類似的疾病。既然已經發現苓桂棗甘湯是用強心來改善奔豚,那面對一個沒有奔豚症狀,但心臟不夠力的人,應該也可以用苓桂棗甘湯治療,這年頭奔豚可能不多,但心臟無力的人比比皆是。

看病講究找到底層邏輯,而用現代醫學看中醫恰好可以找到底層邏輯

a27d24 435b423261a0498e8a1f982f9d69fb4f~mv2 d 3000 2250 s 2
(圖三) 何謂底層邏輯?

我們講所謂「第一性原理」、「底層邏輯」,就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原理。像從地球上看恆星東升西落很理所當然,時間位置都非常固定,這是恆星的第一性原理;但行星有時正常走,有時會逆行、有時會繞圈……,為何行星就不符合恆星的第一性原理?因為恆星是固定的,地球轉恆星跟著轉,地球永遠自西向東轉,但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繞著太陽轉,角度不同導致相對快慢不一,所以看恆星的方法不適用於行星,但如果把中心轉到太陽上,看行星視角就清楚了。同樣的我們把視角從純中醫轉到西醫的時候角度更廣視野更大,而且還真的會發現其底層邏輯

三、發現「病」理與「藥」理的第一性原理,進而擴大應用──兩個例子

第一例:以丹參、甘草兩味藥處理膽紅素過高

未發現底層邏輯時的中醫在某些情況下會踢到鐵板

古人講很多原理是很好、可用的,但可能不是真正的原理,例如陰虛就用養陰藥,氣虛就用補氣藥,這樣的大原則沒錯,但是局部問題如白血球過低,要怎麼用中醫理論定性定位?是陰虛還是氣虛?

一個病人請醫生處理「總膽紅素過高」,而病人的直接膽紅素正常,那代表間接膽紅素過高,那這樣是氣虛還陰虛?又該怎麼治?

用現代醫學想想,間接膽紅素的來源主要是紅血球破裂,那我們就要探討為何紅血球會一直破掉,有兩個可能原因:

1.是否為地中海型貧血,血球本身非常脆弱的病人?

2.還是壓力太大、或飲食不當,造成自由基過多,自由基破壞了紅血球?

接著,在腦海中,我們想想:哪些中藥一來能對抗自由基二來能穩定紅血球,第三能夠將有毒的間接膽紅素排掉

丹參──穩定紅血球、對抗自由基

我們透過藥理研究知道丹參對抗自由基丹參能夠抗氧化來保護紅血球細胞膜,進而穩定紅血球細胞

我們可以請患者去檢查有無地中海型貧血,檢查如果沒有,就可知道他是甜食、冷飲、烤、炸、辣、加工食品亂吃一通,加上壓力大、不運動,產生大量自由基。無論如何,就是要阻止紅血球被自由基破壞,所以用丹參。

甘草──處理有毒之間接膽紅素

紅血球破掉產生的間接膽紅素是有毒的,間接膽紅素會抑制神經,影響神經傳導,讓患者容易疲憊,整天無精打采,排尿排便困難,腸胃蠕動變慢,肚子發脹。

丹參解決了毒素源頭的問題,但是已經存在的部分還得用甘草來處理。甘草在中醫就是解毒的,只是老祖宗又沒告訴我們是解什麼毒了。現在我們發現甘草中的葡萄醣醛酸,可以結合油溶性的間接膽紅素,讓其轉變為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而容易排出體外。

第二例──以VitD治療失眠、腳無力

有個患者諮詢老師說腳沒力,但不想吃中藥,有什麼方法能改善腳無力、站不起來的問題?一問之下,發現患者有嚴重的失眠,從20幾歲到80幾歲,已經失眠了60年。

解決方法:找出此病的底層邏輯

從營養學下手:

1. 維生素D可以讓腳比較有力,腳沒力可以歸到中醫講的腎虛

2. 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骨質疏鬆也是歸到中醫的腎虛。

以中藥歸經來說維生素D講就是補腎,患者吃維生素D後腳力大幅改善,而且不到三天就停掉吃了60年的安眠藥。老師在驚訝之餘想到,發現缺少維生素D、缺鈣是這起失眠案例的第一性原理。缺鈣也是會失眠的,所以古人說介類(鈣質)潛陽,就是講介類可以安神,甚至治療失眠。

所以當你建立好觀念,知道中西醫對於每一味藥的重點分別在哪裡,應用範圍會因而大幅增廣,無所不通,也更容易糾正古人的錯誤。像《本草綱目》:「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但其實丹參一味藥完全沒有四物湯的功能──也許是看到「丹」就想到補血,「參」便是補,結果就說跟補血的四物湯一模一樣。但根本不能這樣推,完全不合乎第一性原理。

若是沒有用第一性原理、最正確的知識,就容易對古中醫變成一種信仰的角度,但其實有更好的理解方法。所以我講兩個視角的重要性就在於能夠不斷互相校正、補足;對西醫來說也是,西醫有自己的問題,如果中醫只講中醫的理論,西醫只講西醫的理論,這樣實在都太狹隘了。

四、在學習中藥時,要如何選擇藥理研究論文,又要如何分辨哪些功效的真假呢?

中醫和現代醫學互相參照,並且研究方法是:一切以中醫為主,現代醫學為參考。

推理過程舉例──丹參安神的功效

我想要研究書中所寫丹參安神的功效,於是查了現代醫學對丹參安神有什麼研究;結果發現目前沒有相關內容,不過發現丹參的含鎂量很高。

鎂和鈣一樣都有安神的效果,鈣鎂只要任一個不足都會導致失眠,因為神經傳導靠鈣產生動作電位,鎂不夠的時候鈣的動作電位會很大,兩者是協同作用的。

所以安神藥用龍骨、牡蠣是鈣,用丹參就是鎂。如果只給鈣,對有些人安神效果不明顯,這時候就可以加丹參;另外有些人單開丹參無效,單開龍牡也無效,但三者一起用就有效了,很明顯就是鈣和鎂都缺乏。這就是從現代醫學包括營養學的角度去互相參照

在學習藥物時,若無法了解古人的用語,可以試著用現代醫學輔助解釋

我們可以先試著不要用中醫的傳統觀念去推測,例如桂枝湯治療太陽病中風,「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意思是桂枝湯用在中風有汗,桂枝用在調和營衛,但其實真的不容易明白──「和營衛」是什麼意思?

  1. 現代醫學角度:如果換個說法,說麻黃、桂枝是抗病毒藥(傷寒就是病毒感染),這樣聽起來就比較容易接受。身體好的病人用麻黃去抗病毒,而麻黃雖然比較強但副作用會心悸,所以身體虛弱、心臟無法負荷的病人,就用桂枝去抗病毒,甚且桂枝湯裡的白芍本身也有抗病毒的能力。
  2. 中醫角度:桂枝湯中,桂枝、芍藥在西醫都是抗病毒藥,而中醫又說桂枝是發散的,白芍是收斂的。中西說法相闡發,豈不妙哉?如果用兩個視角交叉比對,用古代和現代醫學來看都很合理的論治,我們用起來是安心的。

但大觀念一樣是中醫為準,不可以被現代醫學的藥理迷惑

當然也不要全用西醫的角度來看,不然就鬧笑話了。要抗病毒,淫羊藿也可以抗病毒啊──但其實抗的是小兒麻痺病毒!哪有人感冒在吃淫羊藿的?用它來對付流感病毒就很好笑。所以原理沒有明朗、驗證以前,不要隨波逐流,還是要以中醫為主。

五、組方中單味藥義與彼此作用

用生理學了解病因,再配合現代醫學藥理角度了解藥物,透過交叉比對的方式,若是和古人開的藥能對得起來就是對的,用起來也比較安心。

第一例:炙甘草湯「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因為無法證偽,所以諸家之註解皆通,也因此而說服不了老師

《傷寒論》兩千多家註解大都講說心血不足、心營虧虛,所以用桂枝和解營衛、和絡通陽。但是這種說法怎麼解釋好像都通,我今天如果說炙甘草湯有宇宙中的陽氣和陰氣,陰陽兩股氣相和於是你的病就好了,你也無法反對我的說法,因為無法證偽。

a27d24 0fa1b121771740f9bca5e32cf91779ab~mv2 d 3000 2250 s 2
(圖四)現代醫學解炙甘草湯

現代生理學角度來看病機

炙甘草湯治療的心悸,其實是營養不良所導致的貧血。血不夠,心臟就空轉,為了達到一定的輸送量,它還得打得更用力,最後當然就導致心悸。

阿膠──提供造血原料、營養

所以炙甘草湯超級營養。例如阿膠就是非常營養的藥;有血有肉的動物藥都非常營養,像龜鹿二仙膠也是。造血需要蛋白質、膠原蛋白,阿膠本身就是膠原蛋白和造血的材料,而且也不會造成腸胃太大的負擔

熟地──補血,必須搭配桂枝

用阿膠、熟地就是要補血。貧血的人腸胃多半很差,而四物湯中的熟地過於黏膩,所以這裡不能用四物湯來治療,你看古人很厲害又知道了。而炙甘草湯裡面也有熟地;但因其搭配桂枝,黏滯的成分就被降低,所以氣化的功能也改善了。

桂枝──輔助熟地、擴張心血管、暖胃

除了降低熟地的黏滯性以外,桂枝本身可以擴張心血管,也有助於增強心臟的力量此外,桂枝本身更可以暖胃、改善消化不好的問題。

麥門冬──修復心肌損傷

一個人老是心悸,心臟肯定會受傷,因為心臟在空轉而且力量很大,所以就會造成氧化性的傷害。像運動員的壽命不長,因為他們經常在極度操練,讓心臟的氧化傷害很嚴重。

造血可以改善心悸的來源,但是已經累積的傷害也非常需要處理。炙甘草湯裡有味藥叫麥門冬,就能抗氧化以修護心臟。我認為古人能想到麥門冬很了不起,因為如果是貧血,補血就好了,怎樣想到麥門冬?這種心悸大都是長期的,長期的貧血意謂長期的心臟傷害,麥門冬就是專門處理這種長期心臟傷害的。所以如果你的親戚是運動員,心臟處在高度氧化狀態,就很適合開麥門冬。

大棗──棕櫚酸是心肌能量來源

炙甘草湯裡面也有紅棗,紅棗裡面有棕櫚酸,是心肌的主要能量來源。

火麻仁──提供不飽和脂肪酸,穩定細胞膜

當心肌細胞開始受傷,細胞膜會先破裂,最終導致心肌細胞的死亡。火麻仁可以提供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可以加強細胞膜的強度。

為何不使用茯苓?(如前述,桂枝、茯苓為強心藥對)

如果說桂枝補心陽,麥門冬補心陰,阿膠、熟地補心血,那茯苓呢?思考一下為何炙甘草湯為何不會用到茯苓?因為炙甘草湯證的病人不是心臟不夠力;只需讓心臟恢復正常運轉,而不是讓它更大力,所以不需用到茯苓。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古書才知道真正的厲害之處,該用的用、不該用的就不用。雖然古人能夠如此,現在我們卻必須依靠另一個視角才能瞭解。

第二例:木防己湯(圖五)「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a27d24 f005c5884ef5465bbd11d5a633cf95ff~mv2 d 3000 2250 s 2
(圖五)現代醫學解木防己湯

條文解釋:現代醫學比對

第一,有積水造成脹、喘。古人已經幫我們把重點「面色黧黑」標出來了;肺積水時,臉部是不會發黑的,所以排除肺積水的可能。

再來,臉發黑的問題會想到腎或心,條文中有「得之數十日」,表示時間不長,不是腎臟問題,故可推斷是心臟問題。現代醫學已經發現,心包膜積水時會導致面色發黑。所以本來心臟已經夠沒力,再加上積水,就讓心臟的力量完全使不出來。

木防己──利心包膜之積水

要改善這種心臟問題,必須把水利掉;防己正是去除心包膜積水的藥。

另外,若是肺積水會用葶藶子,如「肺壅喘,不得卧,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桂枝──擴張心血管

方中的桂枝促進心血管擴張,對心臟有一定好處。

石膏──提供心臟跳動所需要的鈣質

另外,還有石膏提供鈣質;心臟要正常跳動需要鈣質,若長期缺鈣會導致心臟無力,進而心包膜積水讓心臟活動空間更小、更無力。所以補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積水來源。古人用方,是環環相扣的。

辨證方面

一、辨證正確,但治療效果不佳──應優先處理「干擾因素」的看診原則

a27d24 ce8485f7f2994ec7ac169b107804d01b~mv2 d 3000 2250 s 2
(圖六)現代人常見之辯證干擾因素

老師臨床辨證的原則──辨明現代干擾因素:睡眠、腸胃

我們的辨證首先定性、定位,八綱、寒熱虛實是最基本的,但辨證完後,關於現代的問題要想一想、要有概念,不能老是活在古代。比如:現代人的睡眠腸胃都大不如古人,在治病時就需要納入考慮;否則有時候我們明明辨證正確,用藥也符合,但療效會不如預期,因為干擾因素尚未解決。古人辨證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現代人干擾因素實在太多;要先解決這些干擾,療效才會提升。

所以,通常患者進來,我會首先抓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睡眠」和「腸胃」。這兩點很容易干擾我們的診斷和治療。只要把睡眠腸胃弄好,基本上再去辨證就沒問題了。所以臨床上先把睡眠和腸胃兩方面調到最好,等著患者身體自行發生轉變,接著著手於證治,最後再去處理其他問題。

睡眠

一個人若是睡眠不好,開什麼藥都沒效;就像如果你十天沒睡,就算開補中益氣湯也沒用。患者進來說他沒精神,有些醫生想都沒想就投補中益氣湯,可能兩天內會有效,因為補中益氣湯只是把它剩下的精力榨出來用一用,但最終消耗殆盡,反而會更累,再多吃也沒用了。所以患者疲倦,應該是先問他睡得好不好;如果睡得不好,應該調整的是睡眠,而不是累,這也是第一性原理。

腸胃

病人睡得好以後,就要把腸胃調好。有些人累是因為腸胃太差了,吃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導致身體根本沒有能量,當然會累了。

其實患者腸胃不好都會有自覺,只是認為他的主訴比腸胃還重要,所以萬一醫師沒有問清楚患者的腸胃情況,其實治療上往往會過不了這個關卡,尤其看中醫的人體質又多半敏感,常常主訴還沒治好,就已經出現腸胃不適。

a27d24 9f573ea00b30464181ebcb6ec9557679~mv2 d 3000 2250 s 2
(圖七)舉例說明干擾因素的影響

舉例一:過敏

對於常見的過敏問題,我們會習慣性地去找有無抗過敏的藥,例如紫蘇、蒺藜、地膚子等對皮膚過敏有用,或其他現代醫學證明有抗過敏成分的中藥,但使用後卻發現療效只能維持一兩週。最終癥結還是在於睡眠與腸胃,因為過敏症狀通常源於自律神經失調所致的免疫系統大亂;這種時候,不論用中藥還是西藥的抗過敏藥,都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哪些人會自律神經系統有問題?大都是十分忙碌、無法放鬆、要求滿分的人;這些人睡眠和腸胃肯定不好,所以調好這兩個,自律神經會達到最好的狀態,過敏也會不藥而癒。

舉例二:心陰虛型失眠

患者主訴失眠,診斷為心陰虛。開以天王補心丹,養陰入心。沒想到患者服後劇烈胃痛,竟然痛到失眠更嚴重了。明明符合心陰虛的各主證與次證,究竟在辨證用藥沒錯的情況下是哪裡出問題呢?問題在於患者的胃不好,天王補心丹裡的生、熟地太黏膩,患者無法消化

但是患者並沒有說他胃不好,所以問診要主動詢問。當然有時候胃的問題可以從舌診看出,像舌面很粗糙等看起來不太正常的舌頭,我們大概可以推測胃有問題。

正確的治法是先發現並處理胃部病人的胃有慢性發炎,碰到難以消化的食物就大發炎,所以應該先開半夏瀉心湯、白芨、蒲公英等處理胃腸發炎,再用天王補心丹處理睡眠問題,如此才會有效果

舉例三:脾胃氣滯

辨證將患者定性在氣滯,定位在脾胃,理論上應用香砂六君子湯,但胃部慢性發炎的人,服後一樣會胃痛。患者自述胃脹、消化不好,乍看之下完全符合香砂六君子湯的證狀,但實際上脾胃有熱,在發炎。香砂六君子湯方中都是溫補純燥的藥,行氣的藥也都是燥性的,會造成發炎更嚴重,讓行氣的效果被發炎抵消。

所以診斷要夠強,去查出患者有無熱象。這可能表現在舌頭上有紅點,或舌頭很粗很乾──很乾代表唾液分泌量很少,就像是交感神經亢奮、緊張的人,腸胃不蠕動,容易發炎,胃酸也比較多。

舉例四:營養不良

有些人腸胃其實不錯,但問題在於飲食習慣。例如:有人為了積功德而吃素過頭,結果把自己弄得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就會出現很多毛病,身體有毛病以後又處處顧忌,更不敢吃,導致自己更加營養不良。

這時候就要用到營養學的觀念,開營養一點的藥,比如說炙甘草湯、左歸丸。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動物藥像阿膠、鹿角膠,這時候只好用植物中比較營養的藥,像枸杞、山藥、紅棗,但效果就比較有限。

當然古代人就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古代的大師像張景岳喜歡開很營養的中藥,傷寒也有很營養的中藥,金匱就更多了,像薯蕷丸、炙甘草湯、小建中湯,這些營養的方藥都很好吃。

古與今

沒有干擾情況下用中醫辨證是沒錯的;問題是干擾因素太多了,中醫典籍記載的是古代人的生病情況,然而腸胃不好的古代人其實不多,主要問題是營養不良,一有東西吃,基本上都消化得很好。現代人是除了吃不飽,還什麼都煩惱,現代人吃飽飯就看手機或用功讀書,腸胃完全沒休息,加上壓力又大,難免暴飲暴食來釋放壓力,愛吃甜的、炸的、冰冷的,腸胃不知不覺就壞掉了。所以我現在看病首先一定會先確認病人腸胃有沒有問題,腸胃這關不過,所有問題皆是空談

中醫如何面對腸胃這個干擾因素

中醫辨證後,如果發現腸胃沒問題就不用開胃藥;但如果像剛剛講的心陰虛又腸胃有問題,在非得開天王補心丹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加一些砂仁、白芨、蒼朮、茯苓,先去改善他的胃。所以如果他脾胃糟到不行,那就先處理脾胃,如果狀況沒那麼糟糕,就在主藥處方中加一些改善脾胃慢性發炎的藥。

主題二:如何將中醫和現代醫學整合

老師在中思社上課時常會結合現代醫學概念分析中醫的方劑組成意義,給人不少啟發。但我們在初學階段,不甚清楚應該如何將中醫和現代醫學概念互相融合轉換。純粹的中醫思維,談論辨證論治時謹守病因病機。但當涉及或引入現代醫學疾病時,易受限於西醫談的症狀;或不知該如何將中醫所談的證對照現代醫學的症狀,因此藉由這次採訪機會,我們向老師提出了這個困惑已久的問題,由於老師在上課時提到黃連湯是治療胃食道逆流的方子,我們便請老師分析是如何確認這樣的中西醫間的對應。

一、 如何將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融合轉換?以黃連湯為例

第一可以先推論古人說「腹中痛,胸中有邪氣」用黃連湯是對的,並推論這是在說胃食道逆流;第二臨床使用也是有效的;第三個我們就來推斷它的原理是什麼,懂得原理後運用範圍就會變廣,靈活度也會增加。

a27d24 bf53946861df46da863cb3808ff2bbd4~mv2 d 3000 2250 s 2
(圖八) 黃連湯治療胃食道逆流?

Step1:【解構原文】──【症狀】

提出假設:古人說「腹中痛,胸中有邪氣」[1]對應的是胃食道逆流。

黃連湯治療「腹中痛,胸中有邪氣」,腹中痛理應是腸胃問題,文中卻沒有提及排便問題,而胸又一起出現症狀,所以有很大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胃酸過多造成胃不舒服,逆流到胸就造成胸不舒服。然而單以此論當然言之過早,還必須參照其他方面,見下──

Step2:【解構原方[2]

除了中藥方義,加入【現代藥學、營養學】合參,檢視藥物作用能否符合假設?

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過多,可能是腸胃蠕動能力差所致,也可能是脾胃虛寒所致(類似喝冷飲以後胃食道逆流)。

依此前提,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方中有什麼可以抑制胃酸、或是暖胃,如下:

  • 半夏、黃連 :抑制胃酸分泌
  • (乾)薑 :降低胃酸酸度
  • 桂枝、乾薑 :暖胃,改善消化功能

桂枝可以增進消化能力,像是滷味常有桂枝、八角、茴香和甘草;乾薑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進而消脹,例如壽司米黏性礙胃,可以配薑片幫助消化,吃肉的時候配薑也比較不會膩。

此組方不僅解決了腸胃蠕動不好的問題,還解決了胃酸過多的問題,甚至解決了胃酸酸度太強的問題──正好適合治療胃食道逆流。

Step3:【臨床驗證】

臨床使用上,黃連湯應用範圍比較狹窄,只有治療胃食道逆流特別有效。(按:在臨床能夠反覆驗證,才能進而引導、修正Step2對藥物原理的推論。)

Step4:【本立而道生】──推斷出核心原理後,擴大應用範圍與靈活度

a27d24 64a3ecf42db543059bf613a5b9bb3b5f~mv2 d 3000 2250 s 2
(圖九) 胃食道逆流 :黃連湯 vs 半夏瀉心湯

不一定每個胃食道逆流都用黃連湯,上述的乾薑、半夏、黃連,半夏瀉心湯裡一樣也有;胃酸過多也會出現半夏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用藥也像,原理也像,症狀也像,那半夏瀉心湯[3]與黃連湯,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什麼差別呢?

兩個方的重點只差在桂枝。桂枝容易造成口渴,雖然與薑同為溫藥,但薑往往有止渴效果,而桂枝卻容易加重口渴。所以,如果某胃食道逆流的病患常口淡,那就可以用黃連湯,但是如果常口渴,就要用半夏瀉心湯;甚至,病患若舌頭伸出來上面全是紅點,那就絕對不能用黃連湯。理解原理之後,應用起來才能有這樣的靈活度,能夠在類似方中選擇。

延伸──時空中的黃連湯

為什麼古人用黃連湯?可能是古人缺乏營養,天氣又很冷,因此身體大都比較寒。中華醫學是從河南發揚出來的;河南、河北、安徽、陝西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那裡是黃河流域,比較冷。長江流域比較熱,所以從長江流域出來的醫學像葉天士、像溫病,很少使用桂枝。每個地方的醫生會總結出來該地區比較會用哪方面的藥,傷寒論是從河南出來的就很愛用桂枝,溫病就不可能。同樣台灣桂枝也是少用,所以老師臨床上遇到胃食道逆流,十分之一用黃連湯,十分之九還是半夏瀉心湯。

[1] 此指《傷寒論》:「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2] 黃連湯方:「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3]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二、 中藥性味功能與西醫對照–關鍵在於學習中藥的方法

a27d24 940d958fb21049ffa25bca88e224a922~mv2 d 3000 2250 s 2
(圖十) 學習中藥的三大重點

藥的學習重點一:中醫基礎理論

在學方劑以前一定要先學懂一些基本原理,這些原理即使不是萬靈丹,也不能任意貶低,例如「肝木剋脾土」,肝木就是情緒,情緒若不好則腸胃一定也不好,「肝木剋脾土」是沒錯的,只是因為說理工具的問題,理解上容易有隔閡而已。

藥的學習重點二:寒熱溫涼

中藥一定要從中醫的角度去認識性味。例如要知道溫藥多少都有振奮的作用,比如薑黃。如果臨床上出現薑黃適用的症狀如胸悶、腹脹等,但是兼有胃發炎,這時就可酌加消炎的蒲公英,或搭配芩、連,去預防可能的身體反應。要做到能夠這樣加減組合,其中的關鍵就是必須知道性味,例如蒲公英、黃芩、黃連是涼性的。

藥的學習重點三:先知道中醫基本內容再用西醫觀念去看,輔助發現核心功效

學中醫,再用現代醫學觀念去看。性味、古書所記載的功能,都要用現醫角度看。

舉例一:風寒濕痹用藥

a27d24 788b0c06a5274cf182a2794f184bfeb3~mv2 d 3000 2250 s 2
(圖十一) 風寒濕痹用藥

古代人對於肌肉、骨頭、關節的問題都用「風寒濕痹」,用字模糊,涵蓋範圍大,我們使用現代醫學的觀念,可以輔助辨別獨活、羌活、白朮、蒼朮、天門冬等風寒濕痹藥。所有的藥物,我們都要竭盡所能去了解當中異同,使處方盡可能精準,這是理所應當的。

薏苡仁可應用在風寒濕痹,但風寒濕痹究竟是中風還是痠痛呢?中風與痠痛都是西醫的歸類。我們應該先記得:薏苡仁可治療風寒濕痹,之後再去尋找西醫的觀念,發現薏苡仁有放鬆肌肉的效果,所以這個風寒濕痹原來特指肌肉僵硬。

相比之下,桂枝湯系列,有桂枝加桂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其中有用來治風寒濕痹的方,這些「桂枝附子」方絕對不是用來放鬆肌肉的,而是用在風濕性關節炎。因為附子本身有去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

舉例二:附子與風濕性關節炎

a27d24 ee6fa01891ba40a6baa87d86cd2bbc38~mv2 d 3000 2250 s 2
(圖十二) 附子與風濕性關節炎

如果觀念裡面只有「附子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看到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就開附子,是很危險的,應該多診斷確認。若患者關節炎指數很高,脈又很沉,本該用附子,卻發現患者有熱象,例如舌乾有紅點,這樣似乎又不應該開附子

解決方法就是加豨薟草,加白芍,這樣熱象就會被壓抑。豨薟草可以治療關節炎而為寒性藥;附子可以治療關節炎而為溫性藥,溫寒搭配,脈舌互參,在這個寒熱夾雜的案例中用起來會比較放心。

另外一種狀況,如果某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脈很強,附子就絕對不能開;若又加上舌質紅、乾,那熱藥完全不能開,須開寒性的風濕性關節炎的藥。

這樣有用到中醫的觀念(寒熱虛實);也有用到西醫的觀念(風濕性關節炎),臨床就很安心。診斷上中醫跟現代醫學是並行不悖的。

舉例三:頸腋癰腫用藥

a27d24 629ed7fe67584c9299e9ee2cb7fc690a~mv2 d 3000 2250 s 2
(圖十三) 如何理解《本草備要》中大戟的功效

《本草備要》寫大戟:「苦寒有毒,能瀉臟腑水濕,行血發汗,利大小便。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癥瘕,頸腋癰腫,風毒腳腫,通經墮胎。誤服損真氣。」

「瀉水濕」、「利大小便」是可以觀察到的,但「能發汗」、「癥瘕積聚」、「頸腋癰腫」、「風毒腳腫」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能夠知道這邊的毒就是腸子裡的毒素,而大戟能夠瀉掉這些毒素,因而可以改善「頸腋癰腫」等主治,就可以解答這些疑惑。

如果一個患者得了「頸腋癰腫」來看病,那麼大戟、棕櫚、水楊柳、橄欖、百合,要選哪一個?醫者腦中沒有思路,就會沒辦法開出精準的處方。但是你如果搞清楚:

  • 有些是增強免疫系統;
  • 有些是改善消化系統;
  • 有些是瀉毒;
  • 有些是作用在排膿(如桔梗)……等,

那麼,若問診得知大便沒問題,就知道不可用瀉;若患者經常感冒,就知道要開增強免疫系統的藥。如此一來,用藥就會很清楚。

主題三:給中醫學子們的建議

聽完老師清晰的分析,我們請老師分享一些給後學的建議,作為參考。

學生階段,要好好把握學校課程,中西醫的課程都很重要,對於之後臨床都很有幫助。畢業後,成為新手中醫師開始執業後,唯有持續學習與積累知識並不斷思索,才能逐漸建構出自己的中醫架構。

a27d24 dea7a59c64c14501bbc97a4bad89063e~mv2 d 3000 2250 s 2
(圖十四) 給中醫學子的學習建議

Step1:了解甚麼症狀對應甚麼藥(背誦並會應用)

必看的書: 《傷寒》《金匱》《醫方集解》《溫病條辨》《本草備要》

學生應該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內,把中醫的部分先弄熟,基本上要能夠懂《傷寒》、《金匱》、溫病跟金元四大家的系統,要熟知病證與對應方藥。因為你們學習時間不夠,基本上就是先「把症狀跟用藥先對著讀」,對著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80%都是對的。

如果有感冒的患者說:「醫生,我沒什麼發燒,就算燒也不高,也沒有喉嚨痛,就是流鼻水、打噴嚏,鼻水很多」症狀就這樣子。那就要想到這很像「鼻鳴乾嘔」的鼻鳴,這種桂枝湯用下去80%都有效。

再來要讀《醫方集解》(包含了金元四大家的內涵)、《溫病條辨》、《本草備要》。《醫方集解》大部分都是金元四大家的基本整理。至於《本草備要》則是很雜。

平常在學校,我們讀書不要氣餒,中醫的東西很多,讀不懂沒關係,建議《傷寒》《金匱》跟《醫方集解》這些是真的很好用,可以把裡面所有的東西全部都搬出來整理。

學習藥

如前述,學藥基本上就是寒、熱、溫、涼,以及基本作用,然後再用現代醫學交叉驗證。例:鬱金用在氣鬱;香附用在婦科百病;丹參有安神作用;黃耆可以補氣,大概都有個概念就好,但是在學中藥的時候最好用現代醫學角度進去看一下。

學習方

學方子,就是《傷寒》《金匱》《醫方集解》,夠了,對這些書的重點要有概念。患者進來,講了一個毛病,只要古書裡面找得到,就用古書裡的方式去治療。比如說:

  • 《金匱要略》的木防己湯:患者一進來就說心臟沒力,臉色發黑,那不用想太多,因為《金匱要略》都幫我們想好了,木防己湯會有效,直接開有效率80%以上。
  • 《醫方集解》的逍遙散:一位女性患者,自述壓力很大、很煩,一會兒怕冷,一會兒怕熱,這在《醫方集解》裡面講到是逍遙散證:「往來寒熱」、「婦人氣鬱不行」。逍遙散就大膽開,80%都有效。逍遙散是治療婦女情緒上、月經上的問題。而如果患者熱象很重,那用的就是加味逍遙散,多了兩味清熱藥丹皮、梔子。

學習證:翻譯與系統歸類,自製秘笈

初學者只要把古書的主訴,轉換成現代語言,就可以對著古書上的方子用。比如患者說「我也怕冷也怕熱」,古文就是往來寒熱,這是逍遙散的往來寒熱。而小柴胡湯的往來寒熱是「一下怕冷、一下怕熱」(怕冷、怕熱的時間較長)。

翻譯完接著就自己做歸類。例如把痛經分成「量大」跟「不出」,量大用加味逍遙散;出不來就用當歸芍藥散。這是個很可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試試看把《傷寒》、《金匱》、《醫方集解》所有的主訴,用現代的語言重新翻譯,並且作有系統的歸類。

秘笈示範:頭痛

可以參考下面的格式:

  1. 症狀
  2. 分類:例如「痛多久」、「痛的位置」、「痛的程度分級」、「頭痛有沒有合併甚麼特殊現象」
  3. 對應到哪個方劑

自己先整理好,這樣臨床要用就很快抓到。例如:

  • 患者:「我頭痛而且脖子很緊,是最近的事情」→柴葛解肌湯;
  • 患者:「我血壓很高,我也頭痛」→天麻鉤藤飲;
  • 患者:「頭很痛,火氣很大」→當歸龍薈丸
  • 患者:「頭很痛,阿我是最近感冒才頭痛的」→川芎茶調散。

step2:透過現代醫學了解為甚麼能用?

一開始先知道能用,後面慢慢要知道為甚麼能用。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等到將來把藥都弄熟了,內科也上手了,接著有時間就去研究中藥方面的現代醫學,往往要靠現代醫學來慢慢理解其所以然。

這個困難在於人的精力有限,很難懂中醫又懂西醫,所以能懂到哪裡算哪裡。這個研究是一輩子的,我這一輩子幾乎都在搞醫學,前半輩子在搞中醫,後半輩子在搞現代醫學,說真的我懂的部分也就是這個範圍內的,你如果問我一個東西,搞不好我想都沒想過,我就不懂。所以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啊,這是沒辦法的事。

除此之外,還要研究現代病名與藥物對應

若患者說「我是自體免疫疾病」、「我是紅斑性狼瘡」、「我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古書裡面沒有寫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就要自己去做一些研究,研究自體免疫的機轉,中藥有哪些藥可以用。

主題四:食療

營養學、食療是中醫發展重要又貼近民眾的一塊,老師對此領域有很精闢的見解與研究,老師在中思社上課時會提及許多營養學的概念,老師也寫了許多關於營養學的書,因此我們便藉此機會請教老師,如何建立營養學的學習架構?

一、營養學的學習架構──前言:紅棗棕櫚酸的例子

很多中藥的有效原理是在於營養學。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比如紅棗,一般不曉得紅棗的棕櫚酸,是心臟能量的來源。老師的媽媽長期貧血,有時候會心臟蹦蹦跳,即使貧血好了心臟還是會無力不舒服,但後來吃了紅棗就明顯覺得心臟變有力。這是要找到資料以後才會了解。

二、營養學的入口:《中華本草》

怎麼知道紅棗有棕櫚酸?建議要準備一套《中華本草》,總共有十本,這輩子大概只要準備《中華本草》跟我剛剛講的《傷寒》《金匱》跟《醫方集解》還有《溫病條辨》《本草備要》,這幾本書就夠你一輩子用了。《中華本草》會把每個藥營養的部分跟有效的成分列出來。

舉例一:桃葉珊瑚苷

比如「桃葉珊瑚苷」這個物質,可能某天偶然發現「桃葉珊瑚苷是很強的廣效性殺菌藥」,那加上突然想到「玄參裡面就含有桃葉珊瑚苷」,讀過溫病就會知道玄參很常用。溫病是細菌感染,傷寒是病毒感染,那溫病喜歡用玄參就很有道理了。

桃葉珊瑚苷,我們不見得要懂它很多,只要剛好有天發現玄參含有這個成分,因為好奇所以google了一下,就發現他裡面寫的全部都是抗菌的療效,那我就覺得「這不就對了嗎」。

舉例二:VitB2

車前子在中醫書裡有「明目」的作用,但眼睛乾澀、眼瞼下垂、視物昏花、白內障、飛蚊症都需要明目。《中華本草》裡面寫車前子含有大量維生素B1,於是我就查查看維生素B1的作用,發現B1可以用在眼瞼下垂。透過知道車前子裡面含有維生素B1,B1可以改善眼瞼下垂,我就知道原來車前子的明目是在改善眼瞼下垂

車前子在中醫書裏還有利尿之功,維生素B1它有豐富的利尿作用,這兩者就對起來了。所以營養學跟中藥的功效彼此之間是吻合的。

接著我從維生素B1又可以延伸去了解:「原來很多問題跟維生素B1也有關係」。知道車前子含有維生素B1以後,任何缺B1的病症都可以用車前子處理。

舉例來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患者,身體非常胖但腳非常細,每次走路的時候,都會搖搖擺擺的。他已經看遍了天底下所有的醫生,從三十幾歲一直到五十幾歲,二十年的時間,腳越來越細、越來越無力,還兼有水腫,腳按下去會凹陷。該怎麼解決?古書上並沒有寫到。但缺維生素B1會有的症狀上面有寫;腳無力、水腫,就是腳氣病。

但是腳變細不是典型有紀錄的,因為這是患者二十幾年非常久的情況。所以我透過這個案例發現維生素B1可以用來治療腳很細。病人吃車前子以後,腳的肉會開始長出來。

三、營養學之必要—中藥全部停產仍能看病

很多人說營養學都是騙人的,但不要看不起食療,也不要以為用藥就多厲害。身體有缺乏什麼,它的問題就是會表現在那裏。

老師自認已經達到一個程度,假如世界上中藥全部停產,照樣可以看病。因為我知道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是來自於食物、營養的成分,把這個營養給他,病情就會改善

例如老師遇到一個患者指甲顏色發黑、都是豎紋、不光滑,人又乾又瘦,情緒不穩。詢問發現患者吃素以後,就建議他「多吃豆跟飯,而且兩個同時吃」。因為豆子跟飯可以互補彼此胺基酸缺乏的部分。同時吃,再加上燉紅棗,一兩個禮拜以後,患者豎紋就慢慢消失,指甲慢慢變光滑。

又例如有些藥的作用來自於生物類黃酮,可以強化血管,改善容易出血的問題,像橘絡。所以有一些小孩子因為血管太脆容易流鼻血,可以用橘絡給他吃。若剛好沒有橘絡可用,那可以找別的生物類黃酮,比如蕎麥,蕎麥本身也含有生物類黃酮,效果是一樣的。

四、雖研究了現代醫學但仍以古書為宗

但是藥通常含有不同的成分,這些不同成分搭配起來剛好對某種疾病特別有用。所以不是所有含某成分的藥作用都一樣,可以治同樣的病。所以,既然古人已經幫我們找妥這個藥,我們就用這個藥。

例如天門冬。天門冬對於疼痛很有用,不是因為抗發炎,而是因為抗氧化。假如有一患者,肌肉的氧化壓力太高,導致痠痛,但丹參、玉竹、女貞子也都有抗氧化能力,那我們要選哪一個?既然古書有講到天門冬對痠痛有用,那我們就不會去找丹參或是其他古書沒說的。可見天門冬可能除了抗氧化之外,還有別的成分對疼痛也有幫助,所以古書才會特別提到。

五、營養學沒範圍,能懂多少是多少

食療的範圍非常廣,有生之年,我們沒辦法了解所有的食物的作用,老師自嘲到現在能了解的部分也還是不到一半。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有時間的時候就打開《中華本草》看一下,有些藥效是來自於有效成分,有些藥效是來自於營養成分。

其實就算你把《中華本草》全部研究完了,可能有些病還是不會治。因為有些疾病的原因你根本不曉得,就不知道要用甚麼藥,古書剛好也沒寫到,現代的藥理也沒寫到,那就真的不知道了。

或許在研究當中,又會有一些新的研究出現,例如:從前發炎可能會用一些消炎止痛藥,後來出現抗氧化藥,後來又發現白介素、IL-2、前列腺素。

中藥的桃仁就是改善白介素,所以桃仁可以治療發炎痛經。但這是近幾年才發現的,如果以前問我為甚麼桃仁可以止痛,我不知道,但是桃仁治痛經確實是比紅花還有效。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慢慢有些新的原理被找到了,但是不要指望說研究了以後什麼都會,不可能。所以初學者先立穩腳步,

先把基本的《金匱》《傷寒》《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溫病條辨》讀熟, 然後研讀《中華本草》, 一輩子離不開《中華本草》,就是這樣。

主題五:衛教

老師會透過電視節目以及youtube等媒體推廣中醫,使民眾獲益無數,然而媒體的發展不免造成假資訊的氾濫,想請問老師,我們要如何辨別這是有理論根據的中醫師,或是可能有危害身體的偏方呢?

一、老師分辨資訊正確性的原則:

確認資訊來自專業人員,並思索、實際驗證

在看到健康資訊的時候,第一個一定要知道「是誰寫的」。如果這是醫生寫的,基本上是可以信的。醫生寫的也可能會錯,不過機率很低。

第二個,如果我們不很理解他所寫的內容,無法產生共鳴,那不能算是學到。假如今天心裏面有個疑問,剛好這個醫生又講到了,交叉比對下並實際驗證,發現合理,那我就會非常地相信他講的是對的。

例如,有患者只要晚上吃麵,就會失眠,若是吃飯就沒事,為什麼?麵跟米是不是有甚麼不同的地方?這個疑問就存在老師心裡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有個醫生寫了一篇文章說:我們要常吃飯,因為麵會讓血糖波動太急遽。

老師茅塞頓開,瞭解到米跟飯都是澱粉,但產生血糖的速度不一樣。而血糖平穩對睡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只要血糖一低就睡不著。米產生血糖的速度很慢,慢慢地產生血糖,升降都很平穩;麵則是會讓血糖迅速上升,迅速掉落,讓血糖不穩,低血糖時睡眠就會不好。

遇到共鳴文章的延伸價值

那個醫生所講的東西剛好被我了解了以後,我不但可以應用,進一步研究就可以讓應用範圍更廣。

例如,假設胰島素正常,那血糖降太低的時候,身體一定會啟動腎上腺升血糖,太常啟動腎上腺,最後腎上腺就會出問題,所以有人會出現憂鬱症、或一些腎上腺的疾病。

所以我建議憂鬱症患者嘗試少吃麵、多吃飯,結果患者的憂鬱與失眠真的改善了。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張維鈞醫師分享了許多,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也都不厭其煩的耐心回答,並加以延伸,即使已經整理過,內容仍然十分龐多,老師敏銳的臨床思維、中醫與現代醫學多元視角的搭配、對於「睡眠」和「腸胃機能」的重視、溫故知新終身學習的精神,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也希望這篇採訪紀錄能帶給中醫學習路上每位夥伴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