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導讀 — 跟著太爺學中醫

目錄

在開始之前

什麼人適合服用這本書呢?

  • 年齡不重要,只要看得懂中華文字,可以從0歲看到100歲
  • 職業不重要,只要對中醫感興趣、想了解中醫
  • 希望獲得或點亮中醫技能請繞道而行,但若希望點亮中醫之旅快快請進
  • 白話文:這是一本輕鬆的書,適合溺死在滿山遍野方劑、中藥、證型、條文的你,它會是你的諾亞方舟,幫助你重新找回對中醫的熱情;這是一本輕鬆的書,適合想了解中醫你,用淺顯的文字和故事傳達中醫的精神,帶你踏入中醫的世界。

需要準備什麼才能出發呢?

  • 一張能安穩舒適坐上一下午的椅子
  • 一杯茶解解渴
  • 開到極限的感官、大的能裝下世界的胸懷
  • 沉浸其中,最後滿載而歸

園區導覽圖

余浩何許人也?湖北人士,創立「任之堂大藥房」,著有《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年三歲,受太爺感(ㄍㄨㄞˇ)化(ㄆ一ㄢˋ)踏上中醫之路,故事於是開始… …

「想不想學救人的本事?」

  良醫難成,半是機緣,半是家學淵源,機緣大概就像受玄冥神掌重傷到蝴蝶谷求醫反意外習得醫術的張無忌,至於家學淵源… …?作者或許就算一個。說到家學淵源,想必是三歲背十二經循行,四歲湯頭歌訣琅琅上口,五歲瀕湖脈學信手拈來?不!這絕對是虐童啊!

  秉持著對中醫的赤誠熱愛,太爺畫了個夢想大餅給作者-學中醫可以救人喔!學醫吧~學醫嗎?遠大的理想激發作者的興趣,於是,在大家還咬著棒棒糖的年紀,天真爛漫的作者義無反顧鑽入太爺挖的"坑"。

循循善誘,請君入甕

  不得不說,太爺絕對是翻轉教學的第一把交椅,天地為庠序,四海為牘,每天都是校外教學,不亦快哉!

  牽著家中老黃牛,悠悠走在山間小徑,一抬眼就是亮晃晃長著刺的紅燈籠-金櫻子;走著走著,老黃牛喘了,太爺也乏了,停歇的腳步也止不住小孩兒環顧四周,突然,小孩兒縱身一躍,赤手空拳也想捏住蜜蜂,蜜蜂豈會讓他稱心如意,紮得小孩兒哇哇大叫,太爺無奈地從兜裡取出小藥罐,竟是祖傳的雄黃蜈蚣酒!再往山的深處走去,路旁有桑樹柏樹、山溝有魚腥草、山頂有黃荊子,山中的寶貝還多著呢!

  有時不用到山裡,村頭的白果、家中的小茴香、後院的拐棗樹(枳具子),每種都有道不盡的故事。

為了切脈抓泥鰍、放風箏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
  「完蛋!太爺又要我抓泥鰍啦!」
  「大哥哥咱們去抓泥鰍好不好?」
  「不好!」

  就像楊過為了練成天羅地網式天天抓麻雀那般,為了練就把脈手感,太爺難得指派了作業-抓泥鰍!手得輕碰,五指得慢攏,收手得快,輕、慢、快,輕、慢、快,最後作者抓了一整個冬天的泥鰍才勉強通過太爺考核,然而,誰抓了那麼長時間的泥鰍還能樂在其中呢?

  學習把脈的第二步:放風箏。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搭在繃緊的風箏線上,感受指上「時有時無、時快時慢、時滑時澀」的感覺。當手指靈敏度有一定程度後,太爺才真正傳授理論給作者。

雙目肝開竅,白睛肺為先

  常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脈診看似中醫最深不可測的技術,但望診其實也大有學問,望診望什麼?望神色、望舌、望體態、望臉色、望五官、望皮膚… …,更不用說望舌還分望舌苔、舌體等。

  「有天,二嬸突然來找我,說吃了幾天辣椒,眼睛出血了!我抬頭一看,見二嬸左眼部分白睛紅紅的,成兔子眼了!」

  書中出現過這樣一段描述,最終治療原則就建立於望診結果,讀完這段內容別再只會「肝開竅於目」,眼睛的問題除了和肝有關,其他臟腑也息息相關!就像《靈樞.大惑論》所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於目,而為之精。… …骨之精瞳子,筋之精為黑眼,心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學過中醫基礎理論都知道:肺主氣,而氣之精為白眼,因此白眼或說白睛便是由肺管轄,二嬸的病應當由瀉肝、肺之熱著手,太爺說過桑樹一身是寶,而桑葉正可以清肝火、肺火!桑葉作茶一泡,症狀果然好了大半!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等等!作者你是認真的嗎?故事只寫到1/3太爺就領便當了?皓髮蒼顏,垂垂老矣,太爺預測了自己的歸期,臨終前留下許多至深至切的話語:

  太爺說:「醫生總會不斷面臨新的疾病,新的困擾,這是自然規律,同時也說明人身奧秘之無窮無盡,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參透,不要放棄,要迎難而上,要不斷總結已經取得的經驗,為新的問題做準備。」

  他也說:「治病要順其性,養其真-順應各個臟腑升降藏瀉的特性、培養臟腑不足的精氣。」

  太爺說了很多很多,就像要把那些醞釀多時的、來不及交付的一股腦兒傾倒而出,投寄了一生的熱愛,在中醫路上踽踽獨行,遇過多少阻礙、挫折,時時想著天、想著地、想著人,才終於將中醫內化成自己的、映射在天地萬物。領航的明燈滅了,但路還很長,少了庇護、扶持或許會遇到更多困躓,卻能到達更遠、更多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

剩下的路得自己走

  接著,時間軸就從國小拉到作者上大學進入中醫系之後(姑且猜測是因為作者像中國十億考生一樣受考試荼毒,沒有多餘精力發展中醫志業XD)。按照小說套路,在太爺加持之下,墊(開)立(了)基(外)礎(掛)的作者應該咻咻咻一飛沖天,然而理想是完滿的,現實… …痾,吃不起烏魚子只好從滷肉飯開始吃-見習、實習,畢業後先從藥品銷售員做起,接著參與新藥研發,考取藥師執照,最後才取得醫師執照,創立任之堂。

  書籍的簡介就到這裡結束啦,太依靠懶人包會失去探索的機會!少了太爺領航,作者的中醫之路會如何發展呢?爺奶殺手的封號作者絕對當之無愧,回鄉社會調查也能擄獲眾多爺爺奶奶的祖傳驗方;實習時認識了附近市場的藥農,和藥農上山採原汁原味的巨大野生中藥;和深諳自然大道的道士的暢快靈魂交流… …

  剩下的路得自己走,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體悟,花點時間翻翻書品嘗作者的人生吧!

吉光片羽

  名字取得優雅,實際上本節就是未命名資料夾的概念,除去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有趣故事,還有些想和大家分享的東西都歸在這裡。

千奇百怪的民間驗方

  民間用藥有效會大呼神乎其技,一旦無效或出問題就讓中醫背鍋,中醫無故蒙冤這麼久真的很想說:「與我何干!」。這樣說來,傳統中醫才是人間正道,其他龐雜的民間療法就是拐瓜劣棗、邪門歪道?當然不,除去那些騙錢坑人的假郎中,民間療法可以傳承自然有其道理,高手在民間著實不假。

  書中提及許多有趣的民間驗方,像是腳扭了用馬鈴薯切片貼敷、七葉一枝花配松香泡酒解牙痛、香油滴鼻子治各種鼻炎、睡覺戴帽子悶出汗鼻塞癒… …,有些生活中唾手可得,有些是在地人才知道的草藥,有些看起來荒謬,有些甚至隱含中醫治療精神,儘管無從得知效果如何,仍不得不驚嘆人們的生活智慧。

  生長在台灣,或許因為健保制度完善,醫院、診所廣設,用到民間驗方的機會少之又少;相較之下,中國幅員廣大,醫療可及性相對低,加上各方水土百家爭鳴,產生五花八門的「祖傳祕方」,醫療環境原始卻少了框架,更多奇思異想得以騁騖驅馳。過去的台灣民間或許也流傳許多秘方,只是今日已沉埋於時間洪流,下次回爺爺奶奶家也問問看他們小時候用過什麼祖傳祕方吧!

原來古代中國也有獸醫產業之牛馬經

  作者曾提到父親是名獸醫,本著一本《牛馬經》和太爺的技藝給動物看病。中獸醫,一個少見但早已存在的職業,只不過在古代中國獸醫多是為家畜治病,或是治癒牛馬駝獸;相較之下,今日中獸醫多見於寵物,存在的意義已然轉變。既然獸醫在古代早就存在,當然也留下不少相關歷史和書籍,只是我們接觸的醫學對「人」著墨較多,相較之下就對古代獸醫陌生了。

  中國神話就有獸醫的存在-黃帝時的馬醫馬師皇。《列仙傳》中除了闡述馬師皇治療馬匹的高超技藝,還提及他治療龍的軼事,「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 …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後數數有龍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龍負皇而去。」

  周朝開始就有官方設置的獸醫,《周禮.天官》記載周朝醫師分成四科:食醫(管飲食衛生)、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但一直到隋唐之後獸醫制度才越趨完善,官方設立太醫博士和獸醫相關機構。宋朝出現最早的獸醫院「牧養監」,倘若不治就會送到「皮剝所」做病理解剖,另外還有最早的中醫藥房「藥密庫」… …,看到這裡不免驚訝古代獸醫體系的完備。

  獸醫相關著述也不少,獸醫用針較早出現,而獸醫方藥多借用於人的中藥方劑,漸漸才得以獨立發展。接下來提到的本草書如雷貫耳-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本草綱目,前面兩本書的藥人畜共用,到本草綱目甚至有專門論述獸醫的條目。另外,葛弘的《肘後備急方》也有「治牛馬六畜水穀疫癘諸病方」論述六畜病治療。

  回到這個小節的標題-牛馬經。看起來,沒有一本專書名為牛馬經,作者父親拿的牛馬經或許是祖上傳下來治療牛馬等獸的經驗集,又或者作者父親拿到的是有牛馬經的俗稱、廣為流傳的明朝著作《元亨療馬集》。

  古代中國獸醫仍有許多不及介紹,像《司牧安驥集》(噢,不小心又多提了一本書),如果感興趣可以再去翻書,像動物的穴位和經絡也很有趣!

認藥小教室

  大二那年,中醫系學生會拿到大大小小的袋子,裡面裝有各種東西,有的常見,有的奇特,它們都是中藥材。成天哀怨地拿著「氣味芬芳」、「五味雜陳」的中藥瞅了又瞅再瞅,最後灰心喪氣地發現黑糊糊的東西還是黑糊糊、草還是草、種子還是種子,石頭也還是石頭,最後仰天長歎人生好難。

  「中藥可以從形狀、顏色、氣味、表面、質地、斷面來鑒別,傳統的鑒別方法有:一看、二聞、三嚐,還有水試、火試。通過這些辦法,基本上都可以鑑別出真偽!」

  畢竟跑考時要分辨這些藥材,再難也要想辦法分辨它們。上面引述的文字是作者記錄某位教授的口述內容,講的正是分辨藥材的訣竅。

  一看。以形狀為例,有些藥會有顯著地辨認特點,像黨參有「獅子盤頭蘆」、黃連如雞爪;再講顏色,各種藥材都有自己的顏色,甚至從名字早已體現,像黃連、紫草、青黛、白芷、紅花、烏梅、丹參、玄參;表面及質地可以檢視其光滑或粗糙,有無毛茸等,並搭配手捏感受藥才鬆或硬,黏或粉等等。

  二聞。說到氣味給人的印象就更強烈了,有些藥有揮發性香氣,像薄荷,每次聞到薄荷都會想起外婆煮的薄荷雞,想認不出來也難(想到就口水直流啊);但也有些藥是臭的令人難忘,吸一口就悔不當初(筆者私心覺得動物藥尤其臭)。

  三嚐。食物有酸苦甘辛鹹,藥材也不例外,龍膽草、黃連的苦大概是聲名遠播的,烏梅的酸也眾所皆知,薑有多麼辛辣問小朋友絕對得到大力反饋,總之藥都有自己的味道,就像內建身分證般昭告天下。

  火試、水試就有點像國高中做元素測試,火燒看火焰顏色、聞燃燒氣味,放水裡觀察發生的變化,書中提到許多例子就不多劇透啦!除了辨認藥材的原則外,作者也寫了個別藥材的辨認方式,裏頭還摻雜了作者可愛的murmur。

歸途

  被考試等諸多壓力追著跑時,不免忘記對中醫的熱忱,有時可以自己從書中找回這份熱情,有時則從別人身上找回初衷。無論太爺或作者,或許能把他們的見識歸咎於各種奇遇,但若沒有對熱情和開闊的襟懷,如何能無止盡的前進。

Love what you do and do what you love.

a27d24 07f58ad5d86c45ee9c81d11769ab3fc3~m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