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堯楷老師採訪紀錄

目錄

撰文:CM51施威竹、余政澔、陳宇雯
採訪:CM51施威竹、余政澔、李心平
楊久賢、陳宇雯、CM53張袖峰
整理:CM51楊舒婷

前言

神農本草經裡面每一味藥的功效都是非常明確的,但現在西醫藥理學,經過動物實驗、人體實驗,一個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仍只知道部分幾個,可是古人沒有這些知識,他們怎麼能寫出這麼完整的東西呢?這絕對不是經驗,而是藥氣!

可憐那神農氏死過千回方嘗完百草、定完藥性,但如果千萬年前,神農氏不是用舌頭嘗百草而是嘗藥氣呢?宇宙之初,混沌之始,氣與萬物具,在沒有知識之前人們只有本能-氣,沒有黃帝內經也沒有神農本草經,也許遠古的醫者用的是人人都有卻非人人都能用的氣治病。

氣無所不在,它是纏綿層巒疊嶂的雲霧、是朝陽下河畔的薄幕、是柏油路上冉冉升騰的白霧、是我們一呼一息吐納的氣息,是散於脈外的衛氣、也是歛於脈內的營氣,有時我們感受得到它的存在,但更多的時候它藏匿在我們身邊而未曾察覺。不過,有少數人既能敏銳地感受到氣,又能如反掌折枝般靈活操作它,學長就是這樣的少數人。

川流不息的高鐵站,人聲、喧囂恍若未聞,在這短短的三個小時裡,我們由淺入深、一步步窺探學長建構的「氣」的世界。

主題一:踏上中醫與氣功結合的道路

如果沒有工具,我還可以是醫生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西醫而言,沒有藥物、針具,醫生便束手無策;但對學長而言,即便沒有工具,他仍有無形卻強而有力的氣。

契機:光厚老和尚

據說四川有位光厚老和尚能以大姆指燒病,治病只需要一根指頭,治療後,患者會感覺皮膚被燙到,輕症一天就發汗,如傷寒論所說發汗後而癒,而重症七天後發汗就好了。在學長知道有人能做到徒手治病之後,便確定了當初的夢想-當手上沒有任何工具時,還是能當一名醫生。只是因為沒有方法也沒有方向,所以開始尋找老師。

最初的瓶頸

一般人練氣,就像空氣淨化一樣,靜下來的時候身上一些比較髒的氣會先沉澱。如果心有旁騖,或者身體不健康,導致沉澱過程沒有完成,練氣、導引就變成運作自己身上的雜氣,因為練的是自身亂的磁場,有可能越練越糟。學長現在回頭看,開始練氣前兩年練不起來,是因為他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最累、身體狀況不佳,練的氣不夠純淨。不過,如果沒有這兩年的忙修瞎練,現在也沒辦法和大家分享這些經驗,所以其實每件事情背後都有意義,沒有人一開始就什麼都成功的。

主題二:氣的介紹與應用

科學上會用遠紅外線模擬氣,學長也發現-氣,其實就是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結合。粒子性聚集可以呈現原始信號,氣的波動性則可以遠距離發功,若頻率相應便得以共振,則能產生氣感,從物理角度似乎也能解釋氣的一切。

氣的本質與原理

一般科學中藥都會內服,但學長曾經將科學中藥放在患者身上而非內服來治病,發現即便藥物沒有進入人體仍有效果,因此提出氣其實是人體訊息的粒子性跟波動性在共振。以把脈為例,學長覺得是利用光的粒子性,因為這是一個實體呈現的結果,當把人的細胞都想像成光能量的投影,所看到的顏色就是腦波解讀後的結果,而當還原為原始信號時其實就是粒子性的聚集;另外,學長遠距離發功,則是利用氣的波動性,比如有個人現在的頻率是三,學長發出一個六的頻率就能跟他共振,也就有所謂的氣感,但如果那個人頻率是三,學長發出一個五的頻率,三跟五沒有大於一的公約數,就不會有氣感,因此有些人的氣對某個人適合,有些就不適合。

學長現在體會氣功是一個振動的頻率,意念比光速還快,例如:意念一到太陽,自身能量場就跟太陽連結了,所以氣是沒有時間跟空間概念的,不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消失。不過如果以光的粒子性看待氣就會受限,想成波動性就不會。而氣因為是共振狀態,就像蝴蝶效應,蝴蝶拍翅最後演變成大風雨,這些小共振重複累積疊加,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最大,就形成一個具體可見的現象。

把脈的寸關尺對應臟腑,學長認為可用流體力學解釋,人體的氣從命門、丹田出來,下焦走得慢所以對應寸口下部,上焦的氣走的快所以在寸口上部。學長常講蝴蝶效應的概念,從小的模型(寸口脈)可以看大的模型(全身氣血),但因為是模型所以無法捕捉到所有訊息,所以用氣來診斷會更加細緻、精準。

想法與思路

對學長而言,所謂衛氣,即為靈敏度、敏感度,可以讓原始人在樹上生活,隨時保持警覺;而營氣則支撐人體內在動能,會讓人覺得幸福快樂美滿,所以人沒有營氣就容易得憂鬱症。若要用衛氣調動營氣是很難的,因為營氣密度很高,用衛氣調動營氣有點像用電風扇吹漿糊,難以推動,所以需要實際的東西幫忙推動,例如針具。如果想用氣推動腫瘤,需要把衛氣做到固體化,但那需要相當的功夫,不過比起將氣固體化,學長覺得目前更需要練的是思想,當思想解不開、有所矛盾,氣練的強也沒有用,反而會造成困擾。

人體外在的磁場即衛氣,在臟腑受損時會出現漏洞,比如最近有個腸梗塞住院病人,學長用氣功撥一撥腸子就動了;而假如今天透過氣功偵測到腎臟區域出現漏洞,既然腎氣是不足的,就把這區補起來。

或者,內在能量(也就是營氣)如果不足,偵測到後會用藥、針灸把它補起來,治療的重點是用氣引發患者內在的循環,若內在循環不引發,治療就沒有持續性,就像病人拿掉葉克膜就無法維持生命,同樣,不引動內在循環,人體就沒辦法自發性修補。

藥物

以氣的角度來看,不同藥物的頻率、震動速率、顆粒大小不一樣,展現的特性自然各不相同。像抹茶拿鐵的顏色和味道之所以那樣表現,是因為頻率、分子震動速率、顆粒大小有自己的特性,所以味蕾跟神經能判斷其與其他食物的不同。從這個觀點,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都能運用自如,因為學長現在是用氣去偵測藥物頻率、速度、顆粒大小,這是一種內化的感受,比如說一個人生病頻率是5,只要把5調成3就是正常的。

開藥的目標是把頻率調回來,開什麼藥不重要(中藥西藥、經方時方云云),藥物只是轉化頻率的媒介。

針灸

一般情況,學長用四、五根針就可以處理,大多針秩邊跟環跳穴。肌肉越厚實的地方能量儲存度越高,能量儲存度高,補氣的時候就容易貫通全身經絡,學長幫患者治療的關鍵就是把生命力貫通。由於各家心法不同,各家補瀉、配穴方式也不同,比起古代各種補瀉、配穴方法,學長喜歡簡單直接,一以貫之的治療方式。

大道至簡,學長現在的模式就是找出最佳的處理方式、灌氣位置,使人體在針灸時能被氣灌得最滿。因此現在針灸都固定幾個重要穴位,把自己高能量的氣灌給患者,後續則讓病人自己的身體去修復。

傷科

結構上的問題,學長的目標是把人體內的氣排列整齊,這就跟筋膜排列整齊的概念相似。身體肌肉的張力之所以會不平衡,可能是因為經絡沒有氣而支撐不住,經絡需要軟組織張力讓它保持彈性,相對的,筋膜也需要氣來支撐。但是學長目前還無法做到以氣來處理身體結構的問題,因此需要一些推拿手法,而氣可以幫助診斷。

治療目標

設定的目標不同,會影響醫師的治療方式與結果,這也是中醫的好處-治療可以靈活變化。醫者確立目標之後,設計一條路引導患者往這邊走;這跟西醫不同,西醫是幫病人穩定心跳、自律神經,遺傳因子、酵素缺什麼補什麼,但是病患的整體性沒有調整到。假設因為病人患有椎間盤突出,學長診斷問題的核心是心臟能量缺乏,進而導致全身機能性的不流暢,對西醫來說腰痛開心臟的藥是不合理的,然而,學長的目的是要製造患者本身整體的流動性,而不是局部性改善,因此可能開出炙甘草湯。就像國家平均薪資低,只拉高個人薪水是沒用的,因為國家經濟、政策根本沒有跟上,拉高反而拖垮企業財團。了解這個邏輯會發現其實治病需要一個大的藍圖,也許比較慢,可是一旦痊癒就真的好了。

主題三:氣的學習與建議

每個人都有氣,然而練出來的結果並不是control+C、control+V那樣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頻率不同、特質不同,練出來的氣自然不同,共振的對象因人而異,他人感到舒適的老師也不見得適合自己。

限制與差異

或許沒有練氣的人不覺得需要,但其實氣每個人都能練(當然,練不練還是取決個人選擇),只是每個人練出來的結果不盡相同。

假設有三個人,分別是人參、丹參、當歸,不同人練氣功,練出來的東西都不會一樣,因為基底的本質頻率不一樣,就像十二星座有十二星座的特質,有人喜歡當領導者,有人喜歡穩定,還有些人喜歡追求刺激跳懸崖、開直升機,每個人有不同特質的氣,表現出來就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練,但結果會不同,這也是氣迷人的地方。

實踐、拜師

首先學長建議要找到自己的老師,先入門,有所體會後,如果內心希望有所突破,自然會遇到下個階段的老師。適合學長的老師不一定適合大家,學長求學時找了很多朋友一起去學習,可是後來留住的沒幾個。每個階段會有自己當時相應、能共振的老師,就像有人拜學長為師很舒服,有人拜其他老師比較舒服,這都是因為彼此相應、共振,當有一天修的境界更高,個性、智慧上都提升時,累績到某個程度又會與下一個老師共振,功力會隨之一層一層提升。

之所以建議大家拜師是因為「老師」基本上是已經成功走完這條路的人,可以給予學生好的磁場,就像為什麼有些人要吸太陽的氣、吸雲朵的氣、吸瀑布的氣一樣,因為知道自己的磁場不好,所以必須要有好的in come和out come。

談到老師的選擇,學長提醒要先觀察老師的外在表現好不好,比如一個老師練氣功練到自己頭髮先白,皮膚不好或氣色不佳,就不要跟著走錯誤的路。需要注意的是,常常功夫越厲害的人,對事物的要求跟偏執度越高,而這是有缺點的,比如有些老師喜歡批評別的宗派不對,即使被批評的對方當下能容忍,但之後很可能私下反擊,而作為學生也容易因此受到波及。然而,當受到攻擊而不需要以反擊來回應時,也代表你的智慧與氣功已經練成了。

而剛入門時,先一邊打坐練氣功,並放輕鬆,學習每天活得開心、幸福而喜悅。另一方面要博學多聞,每個老師都去了解一下,學習與自身相關的精華。但前提一樣是要有老師,不要在沒有老師的時候自己亂練,會有走火入魔或者其他負面的風險。

簡而言之,找到老師之後慢慢練,把自身的氣養好補滿,而先決條件是思想要清澈,也就是身心健康。

心態:學習化解內心的矛盾

若靜坐時靜不下來,擔心著肚子餓、懷著恐懼,或是想著靜坐能得到什麼好處, 這樣不如去讀書,免得在心中產生矛盾。然而,矛盾也可能發生在讀書上,比如:讀不下去、擔心不能拿書卷獎、焦慮讀了要幹嘛、為什麼要這麼努力等等,這也是矛盾。但當矛盾都能解開時,能量是會提升的。

主題四:氣與臨床

Q:氣隨時隨地流淌交換,有時病氣也在不知不覺間干擾醫者,這時學長會怎麼處理?

學長認為無論有沒有意識到,都會被病氣影響,所以讓自己維持好的身心狀態,即便有病氣也能很快的代謝。因此只要身體、心態健康其實就不太需要擔心「病氣」。

Q:有的人相信氣,有的人則不,遇到不相信的人怎麼辦?

一開始有些患者會覺得學長是通靈,學長會跟患者解釋,讓相信氣的人更有信心,不相信氣的人也能理解。基本上會去看學長診的人大多相信氣功治療,患者一個拉一個,不用特別廣告;而面對不相信氣功的人,氣功治療一樣會有效果,可是一般就不太會選擇用氣治療;至於遇到想要科學化解釋的人,學長就以科學的語言來說明,像是講三酸甘油酯過高、心臟血管狹窄、腦部血管脆弱等等。

主題五:經典與氣

讀懂內經不如「成為」寫內經的人,了解寫書人當時的狀態,成為甚至超越寫書的人。

書籍的閱讀與修正

有時候典籍的內容或許不夠細節,甚至有錯誤,但學會氣功之後,可以知道怎麼抓到治療細節,並更細膩的修正。比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可能是麻黃湯證,但用氣功去測會發現使用麻黃湯可能兼傷及胃或腎臟,因人而異。假設有個人剛吃完生魚片,出現這樣的脈證,外顯症狀使用麻黃湯會好,可是胃病的部分因為沒有診斷出來就沒處理到,這些小細節氣功會先偵測到,所以在原處方微調一下,可能用麻黃湯加平胃散,讓用藥更精準。

閱讀書籍的想法

學長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在讀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要成為寫出那本書的人,只照著內容讀沒有用,要思考當初作者是怎麼寫出來的、怎麼變那麼厲害的。在讀內經時,要怎麼寫出內經,是我們要思考的。另外,我們可以從閱讀經典的特定段落,去了解寫的人狀態是怎麼樣的。

氣功是入門磚,先內觀自己,了解自己身體的結構再去跟書本應證,最後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已經超越書本,可以判斷書本的對錯。甚麼是自己要的,甚麼是不要的,馬上能知道。

主題六 :學長的治療理念—和諧醫學

找到生命力最佳的平衡點,對周遭的整體環境與人事物最有貢獻的,可能當下無法察覺,或用理性分析推演,但最後的結果卻讓大家都舒服。

人會生病是因為思想不和諧,再來就是穴道破損,所以治療上會和諧患者的思想、把穴道補回去,病人自然就會反觀到自己哪邊出問題,也就會往好的方向走。

具體方法是在和諧的意念下把氣灌出去,有些患者被學長針完之後,會莫名其妙的頭痛,於是開始觀察自己、思考自己頭痛的原因,繼而注意到一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像是思想矛盾的地方。這個方法對於容易矛盾的人而言,前兩天可能會適應不良,可是找到正確答案之後,病會一直好轉。這個模式非常厲害,不是因為醫生灌的氣把病人治好,而是讓患者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開啟自癒功能,學會自我覺察,這才是最重要的。病人不可能甚麼都沒有改變,病卻好了,因為疾病一般是自己的思想或本身的各種問題所造成的。醫生在使用和諧意念去給氣的當下,並不能完全預測之後會怎麼發展,療癒的發生有一部分是取決於患者本身的。

要為別人進行和諧治療,自己的和諧要到達一定的程度,醫者健康才能給患者健康。如何讓自身和諧程度提高?可以先觀想一個和諧的空間(和諧的狀態、感受)是甚麼樣子,並思考自己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舉例來說,兩個人吵架,通常人們心裡想著要怎麼樣盡快把對方擊倒;而以和諧為最高目標的前提下,應該先觀想一個和諧的空間,思考、模擬要怎麼做能讓雙方即使在吵架的狀況下,結果都是好的。這兩者的意義是不同,前者是直接以爭鬥的意識與方式處理,解決的同時也可能是另一個紛爭的開端;但以和諧出發則否,先設想一個和諧的空間,模擬事物大概的經過,以及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當我們面對內在或外在的衝突與矛盾,想像自己在和諧的空間,會發現其實只要如實做自己,事情沒有那麼糟,你會感受到和諧的磁場就在那裡,原本讓你負面、不安、不穩定的也會消失,結果自然也以和諧的形式呈現。

觀想和諧可以是觀想一個畫面,或是感覺那個和諧的狀態,模擬什麼結果是你要的,雖然不能預先知道和諧的結果,但堅定的朝著那個方向去走,結果通常都是好的。

此外,每個人會有不同達到和諧的手段及方法。比如說一個人武術很厲害,可能就走武術路線,如果智慧或幽默感很強,就可以用幽默的方法達到和諧。

主題七:給學生的建議

畢業前應具備的能力與培養方法

學長覺得現在的學生書讀得太多,卻不曉得什麼東西是自己要的,什麼東西不是自己要的,因此要先有核心觀念,想好自己未來的走向,在藍圖裡面 70%要學好, 30%剛好就好,如果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抓不來,畢竟大學時期要學的東西學不完,不像國高中隨便都可以讀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對什麼東西比較有興趣,讓這些成為生活的大部分,其他則可以少一些。

學長也鼓勵我們以成為一個領域的王者為目標,學習塑造個人特色, 不要什麼都做一點,但什麼都不突出,讓別人提及這個領域時,第一個想到你。

實踐的過程大方向要正確,小細節可以錯沒關係,而目標的設定可以隨心所欲,只要有目標就會有那個緣分,自然行事上就會不一樣。比如想成為台灣首富,就不會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可能會去研究醫生跟股票投資的結合,書能讀到畢業就好;又比如想成為醫美的佼佼者,就會研究這方面的相關資訊,先有個目標,然後去完成它。

另外,語文方面要學好,至少把英文學好,要強到隨時可以出國演講,學長本身就很後悔大學時代英文沒學好。

自我專研

學生時代有段時間學長會每天在家裡閉關試藥、感受脈氣。比如吃人參,在服用前把脈一下,服用十秒後把一下脈,看人參的脈氣如何在脈搏上顯現,學長一開始練的是實體脈(非氣脈),練完之後會對藥物的體會更加敏銳,之後再用氣去模擬那個方向是不是自己要的,比較和針實際刺下去的結果差在哪裡,內在有什麼感受,就知道自己的推論是想像還是實際的。學長當時一天試三味藥,作筆記將它紀錄下來,針灸也是一樣,先感覺身體,下針,再去摸脈。

對中醫環境的看法

既然現實環境超過你所能抗衡,那該做的就是提升自己,讓自身的專業朝向世界各領域的第一邁進。比如現在大家討論很多的負責醫,人們不會在意你到底有沒有參加 ,也沒什麼人會同情你經歷過的艱辛,抑或主動伸出援手予以幫助。

只有你的知識,智慧,努力,可以讓你更被支持,更被喜愛,更不受束縛。

因此,當越委屈,就要越努力的提升自己,讓本來看似受委屈的兩年,可以在未來為自己討回來。

後記

只要人生穩定、健康、愉悅,就不算白走一遭。

我們無法決定來處,卻能決定去向。只是在長大的過程中,跌跌撞撞的我們只記得努力爬起身,卻忘記為自己決定歸所。忙、盲、茫,不喜歡寫作業、不喜歡上課,可是沒有了這些的我們又剩下什麼?我快樂嗎?我滿意這樣的生活嗎?也許生活的某些時刻被觸動,心情愉悅的翩翩起舞,但當喜悅如潮水退去,我還剩下什麼?

談話過程中,學長有時會自嘲自己過去很混,而他口中的「混」似乎只是偏離一般人走的尋常軌道,恣意走在自己想走的路,堅定走往心之所向。另闢蹊徑,用氣治癒人們,就像學長主張的和諧醫學一樣,先畫出一張預想的藍圖,喜悅、堅定走在這條路上,即便不知道未來如何,但一切不知不覺都被和諧牽引到好的結果。即便每個人有不同歸向,即便有時會在一處困阨蹉跎,即便一切變化太小悄然未覺,有理想、有方向,能為它努力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

最後,想用學長的這句話作結。

科技進步太快,但人的健康、腦中的智慧是模仿不來的。

智慧是座不陡峭的高峰,只要願意爬,即便花再長的時間終能登上山頂,此情此景,不同人、不同時間體悟亦炯然而異。或找本喜歡的書,翻開它,靜聽其中的智慧;或拜師學藝,尋求更高的領悟與啟發;就順從心之所向吧,也許不知道結局是什麼,但享受吧,可能在某個瞬間、某個剎那,就能找到足以致志一生的目標。